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丰富多彩,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与得名由来
·大洼村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因坐落于大洼山脚下而得名。
·村子四面环山,风景秀丽。
古代历史
·据传,在明末清初时期,战乱频繁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恢复农业生产、安抚流民并巩固统治,清朝政府从山西省向山东等地移民。大洼村的先祖们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徙而来的。
近代展
·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大洼村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传统。
·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洼村民积极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时代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展,大洼村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传说故事
崂山道士刘若拙的故事一、
·刘若拙,号华盖真人,相传他是大洼村人(另一说法为后迁至日照)。他曾在五莲山、崂山等地修道,并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
·其中脍炙人口的便是“崂山道士刘若拙的故事”,讲述了他修炼成仙的经历以及与当地村民的深厚情谊。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崂山是中国道教重要祥地之一,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美誉,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名道张廉夫、李哲玄、刘若拙、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都曾在崂山修道。道教文化遗迹遍布于山水日月之间,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学者前来探寻。
本期“崂山传奇”带你探寻“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传奇故事。
刘若拙,四川人,生于唐昭宗光化年间~oo年,自幼于罗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
据《太清宫志》记载:“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相谈契合,遂留住焉。”后唐同光二年甲申,刘若拙自蜀地东来崂山在太清宫的东南侧自建一茅草庵,名“驱虎庵”,内供老子圣像,在此潜心独自修行,练武驱虎。
·明黄宗昌《崂山志》记其“丹颜皓,不自知其年,衣敝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炉,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足见其深厚的丹功修养。当地民间传说,刘真人庞眉皓,面如牡丹,体魄雄健,步履矫健,人望之敬若天神。
·当时崂山多有猛兽,时常出没伤人,刘若拙勇驱虎狼,为当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为他所居的茅庵赠额匾“驱虎狼庵”,后人简称为“驱虎庵”。李哲玄仙逝后,刘若拙受太清宫众道士的拥戴,入住太清宫。
·宋太祖乾德五年,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赵匡胤素闻刘若拙高名,于是召刘若拙入京任左街道录,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
·数年之后,刘若拙坚辞回山,宋太祖只好放其归还崂山,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作为刘若拙的道场,同时修建太清宫、上清宫为其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崂山道教之兴盛,实自刘若拙始,其本人也被尊为崂山道教十大道之一。今太清宫三官殿前的两株银杏和上清宫院前的三株银杏据传都是刘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长势旺盛。
·元泰定二年年,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铭》载:“敕建宫于上苑,赐名太平兴国院今太平宫,太清、上清其别馆也。”上苑宫建成时,宋太祖赵匡胤已驾崩,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改元“太平兴国”,故上苑宫亦随之改称“太平兴国院”,又称“太平宫”。
《太清宫志》卷一《华盖真人传》记载了刘若拙在崂山修行传教的盛况:“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
后来,刘若拙又出游多年,并有着述传世。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中记载:“癸卯岁,有阳台道士刘君,名若拙。”“阳台观”是唐玄宗于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县为司马承祯所建,称刘若拙为“阳台道士”,推测他可能曾去阳台观修道。后刘若拙“曳策南来,延于所居”,当是居于荆南葆光子孙夷中处。“刘君精熟法教,因得口授入道仪式、冠服品位,编为一卷”,即为《三洞修道仪》,是道教正一戒律的重要资料。刘若拙为蜀人,而蜀是五斗米道天师道的源地,后来,天师道展为正一道,是道教符箓派中历史最长久的一派。由刘若拙“水旱致祷”的记载以及所授《三洞修道仪》来看,他应是正一派孕育展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刘若拙使崂山道教获得了崛起的契机,道教理论和道观建设都取得了空前的展,崂山的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宗教地位日益提高。邱祖“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的诗句,将刘若拙对崂山道教的卓越贡献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每年元旦,游客都会来到仰口太平宫敲响新年钟声,寄予新一年福寿安康的美好祝愿。
喜欢家乡美o请大家收藏:dududu家乡美o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