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U小说>我用古诗剧透历史[历史直播] > 第8节(第2页)

第8节(第2页)

见圣人目光闪烁,顿时又有几位武将出列,争先恐后地向李隆基陈述开战必要。

这些主战派将士大多官阶不高,对军功多有渴望。他们纷纷向李隆基表示自己愿作主帅,并拍着胸膛保证一次取胜、攻下南诏。

另一边,主和派也忍不住跳了出来。

他们多是文臣,认为兴战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其中尤以掌管赋税、军需等一切财政事宜的户部尚书最为愤慨,就差指着鲜于仲通骂“杨奸第二”

………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李隆基顿时头疼:“都闭嘴,看石潭!”

【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可复加的灾难和痛苦。半个世纪后,有一位诗人白居易在新丰遇到了一位发须皆白的老翁。这位老翁今年八十八岁,右臂已经折断,耷拉在身侧,左臂则搭在他玄孙的肩上,摇摇晃晃地向前走来。】

【他是一位天宝年间,逃过南诏兵役的老人。】

听到这里,众人一惊,也顾不得再吵架,纷纷起身望向石潭。

石潭水幕上不知何时出现了新的画面:一个年迈老翁半靠在自己小孙的背上,正在和面前的年轻男人交谈。男人恭敬地比划了一个“请教”的动作,头顶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水泡,水泡里写着:

“老先生,您的右臂断了有多久了?是怎么断的?”

听到这个疑问,老翁脸上浮现痛苦,皱纹瞬间深沉。他摸了摸自己垂在一旁、毫无感知的右臂,哀伤地回答:“我今年八十八了,这条手臂是我二十四岁时亲自折断的,如今断了六十多年了。”

男人一惊,既同情又困惑:“这……为何要自残一臂?”

“我出生在太平盛世,籍贯就在新丰,这里有玄宗的华清官,我从小就听惯了宫苑梨园中传出的歌舞乐曲,日子安逸清乐,从没见过打仗。哪知我二十四那年,竟然赶上了朝廷大征兵。当时新丰各家都嚎哭一片,可怜我的名字也在那征兵册上。”

“那次征兵是要开往南诏去打仗,我听说那南诏多毒瘴,去了百不还一,前面那一批被征走的壮丁全死在了南诏……我不想打仗,也不想被官吏打死,于是某天深夜,我偷偷拿石头捶断了自己的右臂。”

老翁拍了拍自己萎缩的右臂,哀痛道:“我这条胳膊断了六十多年。六十年来,每逢刮风下雨,这胳膊就痛得我彻夜难眠。”

男人面有不忍,关切询问:“老翁,你可曾后悔?”

“后悔?”

老翁一顿,居然面露讥讽:“我如今还能站在你面前,听你问一句‘可曾后悔’。但当年那些去云南打仗的,恐怕连听你问这一句的机会都无。”

“那些汉子的尸骨堆在泸河边、烂在毒瘴里。万人坟里埋满了当年壮丁的白骨,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更别说活着还乡……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我每天都庆幸我能活着,这六十年来,我没有一刻后悔!”

听到这里,白居易无比感慨。他目送着老人和他的小孙子缓缓远去,提笔写了下了一首《新丰折臂翁》。

画面中,白居易提笔疾书,而那首长诗随即也浮现在水幕之中。诗歌的最后,白居易写道: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正如白居易和新丰翁所感慨的那样,后世大多认为唐玄宗对南诏的两次动兵实乃“不义之战”。南诏当真有不臣之心吗?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或许会有,但当时的南诏王阁罗凤,却是心向李唐、不愿多事。】

【与大唐发生第一次战争后,南诏向吐蕃求助,由此归顺吐蕃,被册封为赞普钟南诏大国。战争结束后不久,当时还是吐蕃属臣的南诏王阁罗凤就带领群臣于国门刻“南诏德化碑”。这块碑文清晰地记录了南诏王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他被迫叛唐的无奈。在碑文中,他真切留言:“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阁罗凤希望未来能有机会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在他死后,他的孙儿異牟实现了他的愿望。唐代宗大历年间,当新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来蜀治滇时,異牟顺从民意、摆脱吐蕃,重新成为了大唐的属国。】

【唐朝将臣“欲幸边功”“寻衅恣事”,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但这两次战争却给唐朝带来了沉痛的后果。李唐王朝前后死伤士兵二十余万人,国力大伤。安禄山得以乘机起兵,发动叛乱。从此,一度繁荣富强的唐帝国彻底走向衰退,令人无比嗟叹。】

水幕话音刚落,石潭边立刻响起一片叹息。

众人望向杨国忠和鲜于仲通,心下了然:朝中可用军功晋升,杨国忠胸无点墨,鲜于仲通不通兵法,他们恐怕是想拿将士性命去捞取功名、换得高位。

刚才还振振有词的主战派此刻彻底没了声音,那几名将士面色讪讪,颇有些懊恼自己刚才的鬼迷心窍。武将们目光交错,最后老将郭子仪作为代表,上前对李隆基恭敬道:

“臣以为,南诏素来与我大唐相亲,与吐蕃关系疏远。若无两次伐南之事,想必南诏不会、也不敢与吐蕃勾结。”

“攘外必先安内,臣知圣人有吞四夷之志,只是如今我大唐内有忧患——圣人还记得子美之《秋雨叹》?天宝十二载关内雨灾!动兵之事,不若缓缓,且看南诏诚意!”

李隆基没有应声,只是蹙眉思索:

“朕记得……那阁罗凤似乎曾来信给朕?”“确有此事!”高力士点了点头:“圣人,去年我军进发南诏后,南诏王曾有书信来唐,言明张太守一事。”

李隆基半阖眼帘回忆那封书信。

“磋我无事,上苍可鉴。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一岂受奸邪之害?……天高听远,蝇点成瑕,虽布腹心,不蒙矜察!”

南诏自古是唐王朝的忠臣,臣只是不堪忍受奸邪之害,被逼无奈,只得发兵反抗……倒是言辞恳切。

只是李隆基一想到南诏投靠吐蕃,顿时又觉得咽不下这口恶气——这墙头草,待朕得空,定要好好收拾……

见李隆基迟迟未决,哥舒翰叹了口气,决定动用最终武器:

“圣人,如今将军们各自领衔,若要兴兵南诏,一时半会儿恐怕难寻主将。况且排兵布阵、调运粮草皆非易事,需要朝野上下齐心合力,从长计议!”

哥舒翰说的比较委婉,但李隆基听得很明白:

圣人,你想打,可以。但咱们武将各有差事,忙不过来。您要不听劝,您就自己想办法。什么进攻方略,什么粮草军饷……您自己去和户部、兵部的大臣们谈吧!

听哥舒翰这么说,李隆基虎躯一震,总算彻底息了兴战的心思。

他顿了顿,接着郭子仪的话慢吞吞道:

“郭将军此言在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关内将涝,民心不稳,朕甚怜之。南诏自古皈唐、安分守己,虽有张虔陀一事,但也不是无可回转。若南诏王愿意割城赔礼,朕也不愿兴起战事、以至生灵涂炭。”

“圣人圣明!”众臣上前行礼,又是递台阶又是送高帽:“我大唐不惧区区南诏,但眼下实非动兵良机!圣人爱民,实乃我大唐百姓之福!”

李隆基满意点头,望向南方的眼神却有些许怅然:“就是不知南诏王到底如何打算了?”

read_xia();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